1. 相对音感与绝对音感我们常常听别人说起某个人具有“绝对音感”。到底什么是绝对音感呢?而与其相对的相对音感又是什么? 绝对音感是儿童在反复接受音高训练后,培养出不借助任何参照系就能感知音有多高的能力。具有绝对音感的人听见一段旋律,不假思索就能知道弹得是哪些音,就像眼睛识别颜色一样简单不费力气。反过来,指定一个音名,他们就能把对应的音唱出来。绝对音感是无法在成年后习得的。成年人在的科学的训练下可以或多或少培养出识别音高的能力,但尚未有人可以达到像真正有绝对音感的人那样具备轻松快速反应的能力。绝对音感的人口比例大约是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这听着好像蛮令人沮丧的。 但并非如此。我们之前讲过,人天生拥有感知音和音之间的音高比例关系的能力,几乎人人都具备培养比绝对音感更有用的能力——相对音感。相对音感是在给定一个参考音的情况下,训练出即时反应一个音和参考音之间音程关系的能力。感知音程相当重要,因为音乐的张力和色彩主要来源于音程关系的流转。在明确调性的时候,相对音感可以判断出每个音在调中起的角色,而绝对音感并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是拥有绝对音感的人,也需要通过和普通人一样的训练来习得相对音感。在音乐实践中,当代音乐中有调性音乐占据绝对主流,相对音感的重要性远胜于绝对音感。 2. 固定唱名、首调唱名、音级第五课我们说到唱名的音高是可以移动的,但现在是“打脸”时间。在英美体系之外,有大量的国家是直接把唱名当做音名用的。他们直接把Do设定为C,其他的唱名也与音名绑定。对他们来说C大调还是 Do Re Mi Fa Sol La Ti,而G大调却是 Sol La Ti Do Re Mi #Fa。而数字音级才是可以根据主音位置移动的,C大调G大调两者用数字音级都标注成1234567。这种把唱名和音名挂钩,而唱名和音级脱钩的唱名体系叫作固定唱名法。之前提到的可以把任何音名作为Do,与音级挂钩的唱名体系则叫作首调唱名法。 两种唱名法各有好处和坏处。固定唱名直接体现音高,不需要知道乐曲的调性也能演奏,却不能直观地说出音程关系。而首调唱名的音程关系一目了然,却无法直观地说出音高,而且要求演奏者明确乐曲的调性。因此,两套唱名体系分别体现了两种音乐思维模式,一种以音高来思考,一种用音程来思考。对音乐人来说,两套思维体系是互补的,都应该掌握。 古典专业的学生大多使用基于音高的固定唱名。对于学习古典音乐的学生,具有五线谱的视唱视奏能力尤为重要。而五线谱标记的是音高,因此使用固定唱名思考就很直观,而使用首调唱名则需要在音高和音程的转换上花费额外的脑力。其次,固定唱名法有助于让儿童培养绝对音感,因为每个固定唱名的音高都是固定不变的,长期使用会让大脑对音高产生长期记忆,有些儿童最后能做到即时反应出旋律中每个音的音高——当然直接使用音名CDEFGAB训练也是可以的。另外,对于已经拥有绝对音感的人,而且已经把唱名当做音名唱的人来说,你非得让他把G听成是Do会让他很不适,因此他们也适合沿用固定唱名。不过只学固定唱名,容易造成相对音感能力缺陷,听不出音程来。所以在教学或自学固定唱名时,应当辅以数字音级培养相对音感才可以。 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和流行乐手歌手来说,基于音程和音级的首调唱名则实用得多。首调唱名直接针对培养相对音感,提升辨认和弦的属性的能力。学习了首调唱名,对于吉他和人声,歌曲的移调变得非常容易。相反,固定唱名使用者会觉得这些都是很烧脑的任务。因此,当今美国主流音乐学院大多都已经抛弃了固定唱名,改用首调唱名教学。不过以首调思考的乐手也应当注意不要只关注音程和音级,而忽视了用音名思考的能力和看五弦谱视奏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对和绝对的比拼是伪命题,两种思维模式都知晓掌握才是王道。音乐学习者应该平衡好在音高和音程上的听、唱、弹训练。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王蕴藉@知乎吉他乐理老师,《乐理101》、《吉他恋爱手札》专栏作者 目录
All
|